南京市校安工程加固项目多项新技术推进

05-27 加固行业网

南京市审计局近期在校安工程跟踪审计中发现,南京市采取多项抗震隔震新技术加固方案,大力推进该市校安工程抗震加固项目的实施。近年来,为解决校安工程抗震加固项目在实施中存在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南京市通过调研了解到,有些高烈度地区采用抗震、隔震新技术往往既能消除安全隐患、又能缩短工期,减少对教学活动影响。因此,从2011年暑假开始,该市在江宁、建邺等区县采取了多项抗震隔震新技术加固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对翠屏山小学教学楼等加固项目采用框架耗能减震新技术。该技术是把主体结构的某些抗侧力构件(支撑、剪力墙连梁、连接件等)设计成消能杆件,或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节点、连接缝等)装设消能装置,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随着结构侧向变形的增大,消能构件或消能装置率先进入耗能状态,产生较大阻尼,大量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效应,从而使得主体结构在地震中免遭过大破坏或在风荷载作用下满足舒适度要求。 二是对竹山中学教学楼等加固项目采用砖混结构底层隔震新技术。该技术是在建筑物底部与基础之间设置隔离层,使上部结构与固结于地基中的基础分离,从而阻隔地震波向上部结构传播。隔震层设置在结构第一层以下的部位,其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间距不宜过大,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 三是对南湖三小等加固工程采用屈曲约束支撑抗震加固技术。该技术在单跨外悬挑框架结构体系中,通过在支撑外部设置套管,约束支撑的受压屈曲方式,解决了普通支撑受压屈曲以及滞回性能差的问题,使钢结构支撑在受拉和受压时性能一致,从而可以减小支撑的截面面积,降低结构的刚度,减低结构地震作用,且使结构延性性能和耗能增强。 南京市在校安工程中采用上述多项抗震加固方案,克服了传统加固方案现场拆除工作量大、恢复工作量大、总体投入大、工期较长的“三大一长”缺点,不仅提升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而且减少了工程投资,缩短了工期,直接降低了施工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