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山市公安交警支队共同署名公布了一则《封路通知(岐江桥)》。《通知》表示:“因岐江桥加固工程建设需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定于2013年5月27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岐江桥实施全封闭施工,禁止行人通行和车辆通行,行人可绕行光明桥或中恳人行天桥,途经车辆按现场指示标志行驶或绕行。” 记者留意到,此《通知》中提及“因岐江桥加固工程建设需要”,而不是本月中旬媒体所报道的“原址原样,拆除重建”方案。此前,本报记者对岐江桥东岸的交通困局进行梳理时,采访了市住建局(详见5月14日A4、A5版报道)。当时报道“岐江桥封闭14个月仍未重建,周边路桥接连不畅商户叫苦。市住建局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岐江桥重建工程将于本月底动工。采用的方案是去年年底公布的《岐江桥危桥重建工程施工方案》。实施方案具体内容是:将原有旧桥拆除;在尽量不改变原桥尺寸和样式的情况下,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再建一座新桥。” 昨日这则《通知》引发不少市民猜测。“这是不是意味着就不拆了呢?”但截至记者发稿前,市住建局未有进一步透露。今日,该局有关负责人将做客中山网,期待能详细解读封闭施工的岐江桥改造工程计划。 【历史细节】 民国桥桩钢筋成为建桥铁锹 根据中山档案馆的资料记载,中山在民国时期就曾两次筹款建桥,其中,1931年国民党政权中山县县长杨子毅决定修桥,工程仅进行几个月,只立了4个桥柱,就因资金不足、“工程阻塞河道交通”而停工。日前,曾参与电动岐江桥建设的退休老干部阮王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印证了这一说法。 他介绍,据当时一些知情人员介绍,那4个桥桩有3个入泥较浅,所以在开工建设时已经找不到踪影。还有1个因为打入泥层比较深,工程开工后,施工人员将该条入泥较深的管桩拔了起来,管桩中的钢筋还在,而且质量还十分不错,就用作工人撬凿泥土和石头用的铁锹。 “木版”岐江桥浮桥由2艘船承载 今天的岐江桥可开合部分由电动捲仰机拉动吊板进行升降,那么1951到1976年间使用的“木版”岐江桥是如何开合的呢? 据阮王芦介绍,当时桥梁两边用木头搭建,中间设浮船,桥面可开合,可开合部门由2艘船承载,宽大约十几米,岐江河通航期间,由船工把浮桥撑走,让出河道。“木桥上走人还没问题,但走车辆却响声很大。据当时的守桥人向我们反映,到了后期,还发生过车辆坠江事件。”阮王芦回忆说,尽管岐江桥当时极为简易,但在解放初期,这可是石岐周围地区出海的必经之道,一度还作为军事保护单位派解放军守卫。” 凭一股勇气潜入桩井排除故障 修建“电动吊桥版”岐江桥,在今天看,技术上并不算特别高难度的事。可在37年前的1976年,对于甚至连专业潜水设备都没有的中山,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阮王芦回忆,一次,在工程打桩期间,钻头钻到河底淤泥地下深三四米处,因为一条操纵的钢丝绳断裂,导致一个拨泥的漏斗脱离陷在淤泥里。这时需要有人潜水到底部将钢丝绳重新系好,才能将该漏斗吊起来维修。 考虑到工期,作为指挥部负责人的阮王芦在没有穿潜水服和采取救生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头顶着一个塑料桶,让人把其压到深达三四米的桩井里,他利用塑料桶里仅有的一点空气,坚持到把钢丝绳系好再浮上来。 阮王芦介绍,该事件过后,为了确保安全,指挥部从小榄镇聘请一个20多岁熟悉水性的何姓男青年,专门负责水下打捞等作业。 【现场走访】 《中山故事》摄制组昨前往岐江桥拍摄 为“77版岐江桥”留下珍贵声画档案 商报讯 “《中山故事》摄制组今天到岐江桥拍摄最后的老桥,见到很多市民都到岐江桥拍照,可见大家对这座桥有多眷恋。”昨天中午,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江秀娟在其个人新浪微博发出感慨。据介绍,这是《中山故事》摄制组得悉岐江桥将于月底拆除重建的消息后,特地更改拍摄计划,临时加急制作一期节目。旨在为“77版岐江桥”留下珍贵声画档案。 “绿丝带活动”让主持人感动 两年前,南京市民自发组织的“保护梧桐绿色丝带活动”。南京街头,到处看到路边的梧桐树缠上绿丝带。由于给地铁施工让道,这些被系上绿丝带的梧桐树即将被移走。就是这起自发的民间活动,南京人成功留下了梧桐树。 提起这则“旧闻”,江秀娟至今仍觉得感动。让她更为动容的是,她以《中山故事》主持人的身份发起的“保存岐江桥转发绿丝带”一样得到许多中山网友的转发。 “线上的网友是自发表达自己,线下也有不少市民特地前往岐江桥留影。这时你会发现,一个有历史沉淀的老建筑,对这座城市的人来说意义是这么大。”江秀娟说。 如果非拆不可,希望修后如旧 《中山故事》节目以讲述历史典故为内容,挖掘中山地理历史人文特有的故事元素和可视元素。开播9年来,深受本地观众喜爱。谈起最新一期“再见岐江桥”的制作,江秀娟向记者透露,这是她们放弃了原先的拍摄计划,特地加插的一集。“希望能在77版岐江桥最后时刻,为其留下珍贵的声画记录。” 主持《中山故事》长达9年,江秀娟坦言,自己对中山一些“历史味道”的建筑特别情有独钟,对终将逝去的岐江桥的感情不比在中山土生土长的人少。她认为,如果岐江桥非拆不可,她希望修后如旧,让这些集体回忆长存。 【我与岐江桥】 一起去看岐江桥开合 中山邮政同步发行时点纪念封 商报讯 岐江桥是全省唯一至今依然使用的开合式铁桥,这也是此桥最大的特色所在。5月26日凌晨,中山商报邀请你和我们一起去看看铁桥开合。届时,中山邮政还将同步发行时点纪念封。 从1988年6月15日起,岐江桥的开合时间调整为每天2次,中午1次,午夜1次。1996年1月起,又调整为每天仅在凌晨2时至4时开桥1次。因为时间较为特殊,所以许多市民并未亲眼看过。让我们一起去看岐江桥开合吧,赶在即将展开的半年施工工期前。愿意参加的读者可在26日凌晨1:50前到达岐江桥东岸桥头(即靠步行街那头)。 为配合中山商报这次活动,市邮政局集邮公司将同步发行时点纪念封。时点纪念封意味着其发行时间将与纪念活动同步,活动期间将设置临时邮局,工作人员将为市民收寄纪念封及免费加盖邮戳,一个为岐江桥纪念邮戳,一个为时点邮戳。 此外,《中山商报》将和中山邮政联合发行岐江桥纪念邮折、邮册等系列纪念品,其中纪念邮折包装将设计成仿“岐江桥开合”形式,邮册将收录岐江桥新景、旧貌邮票各一版以及木质明信片,邮品将于6月陆续发行。 【市民声音】 让岐江桥光荣、体面退役 将旧桥迁至岐江公园当景观摆置 岐江桥如果真的要拆除重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拆下来的旧桥桥体?从5月16日起,本报在官方微博“@中山商报”上发起了一项名为#岐江桥的N个猜想#的投票,列出了网友们提议的4种异想天开的方案。截至5月23日17点止,共有630名网友参与了投票。 旧桥迁至公园做景观 如果旧桥真的是因为安全问题不得不拆除,部分网友对此表示可以理解。如网友@Yeahlo说:“人有生老病死,桥亦一样,一味愚蠢怀恋实乃不智。岐江桥已经忠实尽责的服役了62年,它是这个时代中山人的骄傲!我们理应建造一条符合将来交通、经济发展需要的更坚固的大桥,为后人打造属于他们回忆的另一条新岐江桥。”在@商报微博的投票中,“旧桥迁至岐江公园当景观摆置”这一方案最受欢迎,共451人选择,占总人数的71.6%。网友认为,岐江桥和岐江公园距离不远、人文气息相近,两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体现岐江桥的历史文化价值,供市民观赏怀念。在其余选项中,投“分割成1001块标号拍卖,善款捐赠”、“把桥体铸铁部分融掉铸成迷你版岐江桥作纪念”和“其他”的各为12、114和5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9%、18.1%和8.4%。不少网友留言支持拆旧建新,但应尽量保持原貌,并保证新桥的质量。也有人认为搬迁摆置等方案是浪费地方和徒增保管费用,如果要保存对岐江桥的记忆,用照片即可。 新桥将成为新一代的记忆 对于新的方案,网友们也有自己的憧憬。网友“07070(oncity)”说:“没有必要一定要按照原样重建新岐江桥,岐江桥只不过是一座桥,只不过是这个名字包含了我们的记忆,岐江桥这个名字已经是深入到中山的文化当中。将来的新建成的新桥还是会叫岐江桥,新岐江桥的设计在功能上在中山本土特色上,能为中山带来更多新的活力和功能作用的话我还是很赞同重新设计的。” 网友“xinhao2011(oncity)”则认为:“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岐江桥系我们的回忆,但新建的桥,也是新生人的回忆,只不过是年代不同罢了。建筑都是有寿命的,最美好的是记在心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