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戒指的倒卖,塘蟹和外地蟹混作阳澄湖蟹卖,林林总总,就图一个“利”字。 在阳澄湖镇,大大小小的蟹业公司雨后春笋般地涌出,随着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声远扬,价格也水涨船高,市场售价以每年5%~10%的幅度攀升。 与这些喧闹相比,蟹农始终是最沉寂的一方。就在大闸蟹价格飙升的这几年中,普通蟹农的收益并没有增长。大闸蟹的产业链中,他们是收入最微薄的一环。 养蟹16年,蟹价年年攀升,蟹苗降价10倍,由16年前10元一个蟹苗降到现在的1元一个蟹苗,尽管如此,养殖蟹的蟹农都说赚不到钱,与此同时,贩蟹者却能年入百万。 早报记者 龙毅 张少杰 阳澄湖一年只有两个季节,淡季和旺季。每年一月到九月中旬是淡季,此时,除了每两天喂一次蟹,在多数日子里,蟹农并没有太多事可做。阳澄湖周边渔村,白天像一座空城。 不过,宁静很快将被打破。9月22日,大闸蟹开捕,阳澄湖将迎来旺季,蜂拥而至的食客将挤满所有的农家乐餐馆。一个小小的大闸蟹,带来了一整条吃喝玩乐的大闸蟹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源头——阳澄湖镇的蟹农,却说养蟹其实“赚不了钱”。 阳澄湖边的1000多户蟹农,祖祖辈辈靠在此捕鱼为生。这个120平方公里的辽阔水面,每年都带来很多财富,但这些财富却和蟹农无缘。 捞野蟹丰收年一去不返 姚阿三是阳澄湖镇沺泾村的蟹农,今年50多岁,他已经养了16年螃蟹,是阳澄湖上第一批养螃蟹的人。 姚阿三说,1996年之前,阳澄湖的渔民还没有养殖的概念,当时整个湖面上都是野生鱼和渔政部门放的鱼苗。姚阿三回忆,到了收获的季节,全家出动捕鱼捞蟹。他说,除了渔船和渔具,没有其他的前期成本,就在那几年,他家积累起了几万元资金。 1996年,湖里的资源已经不多,渔政部门中断无序捕捞,让渔民从事养殖。姚阿三一家把前几年挣的钱全投入到了湖面养殖中,一次交了4万元的承包费。从那时开始,姚阿三真正开始养殖大闸蟹。 他清楚地记得1996年,自己第一次去买蟹苗时,蟹苗还是紧缺货,一个婴儿手掌大小的蟹苗要卖到10元钱,他买了5000多只蟹苗,建围网又花了六七万。那一年,姚阿三一家赚了四五万,把投入的成本捞回了不少。他说,16年来养螃蟹只有两次赚了钱,那年的丰收算一次。 第二年,姚阿三去买蟹苗的时候,蟹苗价格已经降到七八元钱一个,但随后的一年养殖中,螃蟹没收成多少,只能赚个生活费。到了第六年,蟹苗价格已经降到四五元钱,那年阳澄湖大闸蟹的声名鹊起,是姚阿三养殖后除却生活费两次赚钱的另一次。 随后,蟹苗繁殖技术进步,蟹苗一直降价,一直到去年,蟹苗已经低至1元钱左右一个。与此同时,这几年大闸蟹的名声和价格一路走高,市场售价以每年5%~10%的幅度增长。 但就在大闸蟹价格飙升的这几年中,蟹农连叹养蟹“赚不了钱”。蟹农每年的收入中,大部分年份养蟹只能是把围网和饲料钱赚回来,一年的利润主要看附带养殖的鱼虾。 养蟹户一般年入三四万 姚阿三算了一笔账,在阳澄湖里,一个20亩的围网配上外围的虾笼要4万元左右,围网建好可以用三四年,但喂蟹的费用却是一笔没底的数目。 他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末刚开始养蟹时,阳澄湖水质清澈可见底,养蟹大多只用玉米饲料。但随着后期投养量增加,水质变差,现在几乎没有一家养殖户能只靠投喂玉米就养出好蟹。渔业村的蟹农65岁的梁才宝说,螃蟹除了喜欢玉米,还喜欢吃小鱼和螺蛳,喂养螃蟹,每两天就得去一次,一船小鱼和玉米就得300元左右。 让螃蟹吃好,还得让螃蟹住好,螃蟹蜕壳期间更加需要大量水草,蟹农每隔一月半月的,就要给围网投放水草,一船水草高达600元左右。“水草有时候一次放一两船,有时候一次要放五六船。”姚阿三说。 即使这样简单算来,一年中仅投入的成本也已经达到4万元左右,而一个20亩的围网,放养一万只螃蟹一般能捞到三分之一,要是碰上旱涝、病荒等收成更是少得可怜。 梁才宝说,约三两重的雌蟹、四两重的公蟹,去年卖给熟客的出水价格约100元一对,这已经算收购价格比较高的了。“出水价不能太高,蟹农这么多,大家都这个价格,你不卖,别家自然会卖。”而距离村子仅三四公里外,当地蟹王批发市场中,这种同等规格的大闸蟹,会以120元一对出售给前来批货的客商,到了市场其零售价格就已经达到170~180元左右。从出水到市场,其中大部分利润都为蟹商所得。 总的算下来,蟹农养殖20亩水面的螃蟹一般能卖个七八万,刨去成本,一年能赚个三四万。当然也有做得好的,清水村63岁的蟹农金先生说,他们村里蟹农纯靠养蟹,最多年收入七八万,不过这个已经是封顶的了。 新一代都不愿做蟹农 9月22日大闸蟹正式开捕的日子快到了,姚阿三的希望也增加了。太阳下山,姚阿三吃完晚饭,和大舅子梁永清坐在湖边的老屋里抽烟闲聊。 湖边的两间瓦房老屋伴随了他们30多年。养殖螃蟹16年来,姚阿三没能给老屋添置太多家具,屋中的桌椅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款,白色的墙面早已被油烟熏成了灰黑色。 这几年养蟹收入与16年前刚养蟹时相比,只能算持平。姚阿三没有太多选择,想赚钱,摆在眼前的只有三条路:贩蟹,开餐馆或者继续养蟹。 同是蟹农的梁永清叹气说,有时真羡慕那些能“倒蟹”的人。“我们村里也有做得好的,又养又卖,一年二十七八万。” 梁永清说,有人仅靠贩卖螃蟹,一年能挣上百万,“不过像我们没有门路(销售渠道),也做不来贩蟹,就只能这样继续养螃蟹。” 对于他们来说,卖蟹的活儿做不了,“没那么多路子”,电脑操作也太复杂了。开餐馆更不是条容易的路,本钱、门路、头脑、精力样样都要有。梁才宝的弟弟一直琢磨想花20万“搞一条船”开个农家乐,但是村里的审批已经越来越严。 梁才宝说,现在村里的蟹农几乎没有40岁以下的年轻人。前几年,村里的年轻人宁可去附近电子厂打工,也不愿养蟹。这几年,阳澄湖大闸蟹的名气越来越响,不少蟹农子女大学毕业后没有留在城市,而是回家卖蟹。 不过,对姚阿三这些老蟹农来说,多年前,就已经失去了在阳澄湖发财的机会,现在守着阳澄湖20亩的蟹塘,只是一家糊口生活的保障而已。 这些依湖而生的蟹农,离开了阳澄湖,已经难以维持生计。 大闸蟹品牌未来怎么走 早报记者 龙毅 张少杰 谈到收入微薄,蟹农常羡慕那些不用日晒风吹的蟹商,看起来一转手就能赚上几十万。蟹农也想提高出水的售价,但养蟹人那么多,大家都这个价格,有时蟹农只能埋怨行业协会大多只站在经销商这边。 2002年成立的苏州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当时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调控大闸蟹市场价格,协会也对大闸蟹发布过指导价,但后来国家规定行业协会不得操纵价格,2008年阳澄湖大闸蟹协会便不再发布指导价格。协会会长杨维龙表示,现在大闸蟹进价、售价都由企业自己定价。 杨维龙表示,目前市场上大闸蟹的合法性、正当性已经由质监管理部门负责,有时甚至自己也感觉市场上价格有些乱,有的价格低得要命,有的价格高得要命,不过这只能由购买者自己判断。 杨维龙认为,目前众多低价大闸蟹销售相互竞争的情况,和小公司太多有关。协会统计,目前拥有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的公司有800多个,而理论上阳澄湖1800多个蟹农都可以申请到地理标识。“阳澄湖大闸蟹也就2000多吨,如果1800个公司在做的话,带来很多问题。” 对于阳澄湖大闸蟹这个品牌未来走向,杨维龙认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地理标识必然要让位于品牌保护,形成大企业大公司。“协会鼓励大公司闯出来,做好品牌。” 杨维龙认为,目前阳澄湖大闸蟹市场经历的就是“赛马”阶段,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寻找好的品牌,促使他们整合、兼并最后剩下几十个。“一个大集团公司、股份制的情况下来管理,大家利益均担,共同负责,这个品牌就有长久的生命力。”“低价和以量取胜不符合阳澄湖大闸蟹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