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澳矿产投资应慎之又慎

03-11 加固行业网

  近两年,应澳大利亚声誉卓著的罗伊研究所之邀,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专家查道炯日前在澳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交流和研究。在试水澳大利亚矿产投资的中国企业中,一些企业的投资获得了良好的回报;但从散见于两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也可以发现不少中国投资项目遇到了建设延期、成本超支的问题。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进澳洲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如何规避风险?这是罗伊研究所交流学者查道炯澳洲之行最感兴趣的问题。   查道炯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能源安全问题专家。我们的谈话从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的中信泰富西澳SINO铁矿项目展开。这一项目的投产日期拖延了3年,建设成本远远高出预期。由于错过了铁矿石的价格高峰,未来还面临收益的不确定性。查道炯说,中国在澳投资项目遇到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预研不充分:“国内在审批对外投资时,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做‘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原本是一个英文的法律概念,叫‘due diligence’。我觉得这个词的中文翻译还应好好研究。因为中文的‘尽职’与‘due diligence’相差太远。所谓‘尽职’,可能是原本我所熟悉的规定,我做了,就尽到了职责。但‘due diligence’指的不是这样。它指的是要把市场吃透,摸透。即便是澳洲人自己采矿,也没有说不用两年甚至三年时间去做‘due diligence’。而我听到最多的反应,就是中资的决策没有把‘due diligence’做好。并不是说我们没有这个要求。”   很多中资企业在来到澳洲以后才发现,应对本地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土著人权利,以及劳工法规等所花费的成本,远超出他们的想象,这还不包括两国投资政策方面的差别。正因如此,一些投资项目不得不一再追加资金,甚至由于配套设施缺位而停工,例如中钢在西澳威尔德山脉的铁矿项目。   查道炯进一步指出,目前在国内很流行一种说法,即所谓通过投资、控股海外矿业企业,以图影响国际市场矿产品贸易价格,但这个逻辑是站不住脚的:“通过投资,通过扩大产能,或是通过控制一部分产能,以图影响贸易价格——这次来通过不同的角度了解,这个逻辑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一,全球矿业有几百年的历史;第二,在这个历史下,真正起作用的不是生产环节,而是资金控制。你拿个百亿、千亿、万亿,在全球的矿业或是涉及矿业的资本盘子里面,还只是很小的份额。”   正因如此,查道炯认为,中国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首先应保证资金安全和赢利前景;与此同时,从注重融资环节的控制权转向注重争取产品的出口优先权:“我们是需要矿石的。矿石除了价格以外,还有供应来源的稳定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个项目的融资环节去寻求控股——我作为学者来看,中国企业已经交了足够的学费,不要再去寻求控股。但是,如果一个项目的矿石,其品质是我们所需要的,是有保障的,那么应该在它的出口环节,也就是出口优先权上,多下些功夫。”   澳大利亚是资源大国,投资环境稳定,其矿产主要由国际矿业巨头和本地矿企掌握。从政治层面看,澳大利亚政府对中国投资表示欢迎。但由于本地法律规定和文化历史的特殊性,中资企业在非洲和亚洲国家的操作模式并不适用于澳大利亚;而且,不应低估中资企业适应本地投资环境特殊性的困难。正因如此,查道炯认为,中资企业投资澳大利亚矿业应慎之又慎:“慎之又慎。真琢磨清楚了,你才有能力驾驭这个复杂的环境,再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