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生态屏障加固10年投入877.92亿

10-08 加固行业网

  国务院常务会议不久前讨论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根据《规划》,我国将用10年时间,投入877.92亿元,实施这一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我国京津风沙源治理已经超过10年,为什么要继续实施这一工程?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部门。   巩固和提升一期成果   2000年,为改善北京、天津的大气质量,国家紧急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工程实施的前10年,国家累计安排资金412亿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和造林9002万亩,草地治理1.3亿亩,小流域综合治理1.18万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7万多人。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   据发展改革委介绍,虽然一期工程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工程区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局部地区生态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林草植被覆盖度仍不高,土壤抗蚀能力差。   目前,一期工程建成的人工植被大多处于中幼龄期,且树草种比较单一,稳定性较差,抗干旱、抗风蚀、抗病虫害能力弱,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逆转。   截至2009年,工程区内尚有待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41.27万公顷,治理任务非常艰巨。另外,工程区生态防护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还有大面积农田、草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治理成效,亟须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   进一步减轻风沙危害   发展改革委表示,影响京津地区沙尘天气的传输路径分为西北路、北路和西路三条,分别占影响京津地区沙尘天气发生频次的50.8%、29.5%和19.7%。从对重点风沙源区进行集中治理和国家财力承受能力的角度出发,一期工程的治理范围只覆盖了北路路径的沙尘源区和加强区以及西北路和西路路径的部分下游地区。   经过10多年的治理,虽然使影响京津地区的扬沙天气减少,但是没有覆盖到距离京津地区较远的沙尘源区和加强区,对主要发源于远源沙尘源区和加强区的浮尘天气影响较小。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00年以来,总体上看,北京市沙尘天气的发生有减少趋势,但是沙尘天气每年仍有发生,尤其浮尘天气问题尚未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减轻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降低沙尘天气对京津地区的影响,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并适当扩大治理范围,是十分必要的。   构筑北方生态屏障   发展改革委表示,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构想。2007年,中央领导同志考察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建设时指出,要建设好祖国北方生态屏障。构筑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是抵御生态灾害、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我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发展改革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所在区域宜林荒山(沙)荒地的面积还很大,是落实林业“双增”(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目标的主战场。   改善民生建设小康社会   发展改革委提供的信息显示,项目工程区除北京、天津外,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牧业人口和贫困人口的比重仍然较高,40%的工程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布县。   发展改革委认为,目前,工程区后续产业的规模还不大,对区域经济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还很小。因此,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是必要的。   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到2017年,工程区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本省(区、市)农牧民收入增长水平,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到2022年,工程区农牧民收入稳定在全国农牧民平均水平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