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个月的施工准备,位于省城庙前街36号的明代建筑大关帝庙的东配殿受损后墙修复工程于9月底开工。今天,记者了解到,工程预计于本月中旬完工。 记者在大关帝庙东侧看到,原有的东配殿后墙古建筑受损面不见踪影,后墙已被拆解,4根木质立柱裸露在外,旧青砖摆放在工地东侧,十余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其中一名工人介绍说,古建工程进度一般来说相对较慢,需要一边拆除,一边详细了解梁架结构。 今年7月底,大关帝庙东配殿后墙部分受损,原因是紧邻东配殿外侧的平房区无下水,积水长期淤积,再加上今年雨水较多等原因,导致古建地基逐步下陷,出现了部分飞檐凹陷和墙壁受损的情况(本报9月7日曾报道)。据太原市关帝庙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前期的施工准备,9月底东配殿后墙维修工程开工,预计工程于本月中旬完工。 为了彻底解决古建筑地基总是积水问题,本次修复工程最重要的是在墙体外侧设置排水系统,并对地基进行加固。工作人员说,工程刚开始时,施工队就在古建外墙的平房区外,挖了一条排水通道,随后放置了一条排水管,直通庙前街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随后,他们搭建防护架,拆除了受损的房檐瓦片,拆解后墙。 在拆除后墙过程中,不少居民担心拆后墙会引发整个建筑倒塌。“请大家放心,木结构的古建承重依靠的是立柱和梁架,墙体只是辅助面。东配殿有18根立柱等支撑,承重的梁架保存情况也不错。”在后墙被拆除后,施工队将进行地基加固工程,并完全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进行,再使用拆卸下来的砖瓦,恢复后墙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