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就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限塑令”。四年前的今天,2008年6月1日,“限塑令”生效,规定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 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如今,“限塑令”实行已有四年,然而民间调查小组的研究却发现,“限塑令”的执行力逐年削弱,大量超薄塑料袋重返市场,近九成农贸市场违规送超薄袋,部分商家执行“有偿用袋”制度越来越差。 限塑手段效果下降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过1万亿,仅北京,每年废弃的塑料袋约23亿个。这个庞大的数字意味着什么?专家说,大部分塑料袋在使用12分钟后就被丢弃,但这个塑料袋在环境中的自然分解,却需要20年到200年的时间。 如今在北京的正规超市内,塑料袋成了商品,价格从两毛、五毛、一元不等。但是“布袋子”并没有像当初预期的那样,重回百姓生活,五颜六色、不能降解的超薄塑料袋依然在菜市场、早点摊上被免费赠送。 为推动“限塑令”的实施,几位来自民间组织和高校的青年人于2008年3月成立了“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以下简称“限塑小组”),开始对 “限塑令”进行研究。 “限塑小组”2011年调查报告显示,九成菜市场免费送塑料袋,且大部分是不达标的超薄塑料袋,而五成人去超市仍花钱买塑料袋。小组负责人之一、著名环保人士毛达表示,调查反映,四年来,国家意图使用经济手段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效果有下降的隐忧;很多商家通过大量提供一次性纸袋或无纺布袋以替代塑料购物袋的使用,也很大程度背离了“限塑令”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初衷。“限塑令”以收费手段抑制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塑料袋的效果明显下降。 ◎关键词:菜场 近九成菜市场送超薄袋 5月30日早,西二环外的太平湖市场里,每个菜摊位上都挂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有人光顾时,摊主便习惯性地扯个塑料袋,把顾客挑好的水果、蔬菜放进去,有时还会大方地多套个塑料袋。“大家都用这种袋,一块钱一沓,又便宜又方便。像我们这种小本生意,人家买把菜还收袋钱,估计就没人买了。”卖菜商贩说。 而新发地市场和德内大街的四环菜市场里的商户,则对塑料袋成本过高表示不满,“市场统一制作,需要花钱购买。”四环市场卖黄瓜的商户举起印有 “北京润得立综合市场”的袋子,这一捆袋子80个,8块钱,大的14块钱,平均一毛多。“你买黄瓜,我能多要你一两毛钱,说是塑料袋钱吗,谁还在我这买呀。”商户说一天要送出去一百多个袋子,都是自己花钱。 家住朝阳北路的市民李女士说,一两天去一回菜市场,去一次拿回来10多个塑料袋,回家套在垃圾桶上,当垃圾袋。李女士说,家里从来没买过垃圾袋,只用买菜的袋子就足够了。 除了菜市场,油条、包子、馒头等主食厨房、早点摊上,都是直接把市民买的食物装在超薄塑料袋里。 根据限塑小组的调查,如今,有近9成菜市场的商户向顾客免费送塑料袋,其中多为不合格的超薄袋。 ◎关键词:超市 超市手撕袋消耗量大增 “您好,需要购物袋吗?”如今市民在超市购物,收银员在刷商品条形码之前都会这样问一句。 “限塑小组”的调查显示,在走访过的56家连锁超市中,执行“限塑令”有偿使用制度的为52家,不执行的为3家,采取隐性收费的超市为1家。每 20位顾客中,至少12人不购买新塑料袋的为27家;至少16人的为11家;至少18人的为5家。购买新塑料袋的顾客占被观察顾客总体的48%。 此外,因塑料袋收费,还引发了超市的另一项投入——连卷袋(手撕袋)消耗大增。北京物美超市有关负责人表示,没有实施限塑令之前,可能超市每家门店月购买塑料袋的支出在11万元左右,现在月均只需5万元。实施限塑令,对商家是有好处的,节省了给消费者提供塑料袋的费用,但超市内生鲜、水果的手撕袋大量消耗,尤其一些老人,都撕下好多袋子,直接带回家当垃圾袋,所以每家店可能每月还要花5万元制作这些手撕袋。 多家超市负责人表示,五成消费者还要买塑料袋,多是没有形成习惯,且袋子价格也不高,很多人不在乎多花几毛钱。 限塑小组成员、环保人士毛达称,2008年与2011年连锁超市塑料袋的售价基本都在0.2至0.5元之间。表面上,三年间塑料袋价格虽然基本没有变化,但如果把近年物价上涨的情况考虑进去,塑料袋的实际售价是降低了。 □观察 ◎关键词:企业 廉价超薄袋显复产趋势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环保及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表示,“限塑令”实施之初,不少生产企业纷纷停业或转产。但如今,随着“限塑令”风声远去,加上限塑效果不乐观,除一些企业重新开工生产,还新增了不少企业。企业间继续展开价格战,生产者不再研究技术而是研究怎样“省钱”。甚至,一些黑心企业用废料代替纯原料。 董金狮说,塑料袋的生产工艺及流程简单,不合格塑料袋的原料来源复杂,可能是由废弃的塑料药瓶、一次性针筒、塑料桶等回收废塑料粉碎而成,也不排除企业在生产中添加工业级原料,生产出的塑料袋常带有刺鼻的异味和大量杂质。企业为掩盖废塑料本身的杂质给塑料袋染色,特别是一些黑工厂、黑作坊使用的原料卫生及安全更没有保证。 董金狮说,一些有色的超薄塑料袋多是企业使用回收废料生产,为掩盖废塑料的杂质,在生产中添加色母料给塑料袋染色,废塑料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渗入食品内对人身体造成伤害。 昨天,记者按照四环菜市场的塑料袋上印刷的厂家电话打过去,对方表示,要多厚的都能做,超薄的那种,早点摊上用的,都能做。如果想要薄的,告诉厚度是多少就可以。只不过越厚的价格就越高。 菜市场的商户对“限塑令”的第一反应是,“好像头几年有段时间是不让给,后来就没人管了”。商户说,原来薄的塑料袋,一两元就能买1捆,现在快 10元了。商户们对厚度和国标并不了解,“反正都是送,对我们来说当然是越便宜越好了”。 ◎关键词:调研 限塑令执行力逐年削弱 2011年10月8日开始,NGO组织北京环友科技牵头,启动了第四次北京市“限塑令”执行情况调查。此前的三年时间,他们坚持每年一次,调研限塑令的落地执行情况。 “限塑小组”的调查显示,2008年北京市集贸市场驻场商户执行有偿使用制度的比例为20%,隐性收费的比例为9%,不执行的比例为71%。而 2011年的第四次调研发现,集贸市场商户的执行比例仅为14%,较2008年又有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如今有近九成的菜市场免费送塑料袋。 NGO组织环友科技负责人李力介绍,调查显示,在连锁经营的超市或卖场、大型购物中心、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这三大类商品零售场所中,执行得最好的是连锁超市或卖场,基本不存在不合格塑料购物袋,2011年前,收费执行率在60%以上,但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农贸或集贸市场执行度较差,不合格塑料袋普遍存在,而且基本无有效实施塑料袋收费政策。大型购物中心虽然基本杜绝了不合格塑料购物袋,但许多驻场商家并没有执行塑料袋收费政策。 调研人员随机选取了242家商户,包括服装店、药店、书店、小便利店、烟酒店、鲜花店、肉店等。有61家执行了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仅占总体的 25.2%,超过7成的非连锁超市商户仍在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服装类和饰品类商店,小卖铺、蔬果店则基本不对塑料袋收费且不合格袋普遍存在。 除此之外,“限塑令”离百姓生活也是渐行渐远。调研人员发现,连锁超市里与“限塑令”相关公告、标识明显减少,56家超市中,仅有15家分别在收银台或商场门口设有关于塑料袋收费或“限塑令”的宣传标志,占总量的27%。而在2008年的调研中,仅有个别连锁超市是没有做此项工作的。 修订“限塑令”应明确政府职责 专家建议农贸市场禁用塑料袋提高超市塑料袋售价 近日针对“限塑令”执行遇到的问题现状以及难题破解、未来出路等,本报记者分别与相关专家进行了对话。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NGO研究所所长王名表示,“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实施以来,超市等集中购物场所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大幅下降,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发挥了积极影响。然而近年来,“限塑令”正淡出公众和政府的视线。现阶段,有必要重申并进一步完善“限塑令”,明确政府责任部门,加强限塑政策的推广和执行力度,提高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提示 三步辨别毒塑料袋 董金狮建议用“三步走”的方法辨别合格与不合格塑料袋。他介绍说,一看:观察塑料袋上是否标示了生产企业名称、QS标示及编号、“食品用”字样等信息,再透过光线看塑料袋是否有杂质、黑点和油污,若有则不要用其装食品。二闻:打开塑料袋闻一闻,合格的塑料袋没有味道,若发觉塑料袋有异味则不要使用。三动手:合格塑料袋表面平整光滑且有韧性,用手指捅不会破,不合格的塑料袋有的粗糙、有的发黏,无韧性,用手指一捅就破。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用明火燃烧的方法鉴别合格与不合格塑料袋。揪住塑料袋的一角,用明火点燃,若易燃且在燃烧过程中有蜡味似的气味,同时产生像蜡烛一样的滴状物质,则是合格塑料袋不含废塑料;若不易燃,燃烧过程中冒黑烟,同时产生刺鼻性气味,则是不合格的塑料袋,表明有废塑料,刺鼻气味是有害物质燃烧的味道。 食品塑料袋多数不合格 记者:凡是超薄的塑料袋都是不合格、不安全的吗? 董金狮:按国家规定,塑料购物袋分为食品用和非食品用。塑料购物袋的厚度不得低于0.025mm,否则即为超薄塑料袋。用于盛装食品的塑料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必须符合食品级标准,厚度不得低于0.025mm。用于装食品的食品袋原料也要符合食品级标准。 记者:目前使用超薄塑料袋的一些场所的实际情况如何? 董金狮:经实测,菜市场蔬菜摊塑料袋,实际厚度0.015mm,为超薄塑料袋。水果摊收集的“三无”超薄塑料袋,实测厚度0.008mm。早点摊塑料袋样品,厚度约0.012mm。按国家规定,用于盛装直接入口食品的塑料袋,原料必须符合食品级要求,且在产品最小销售单元上表明生产许可标识和编号以及“食品用”字样。 记者:目前有多少塑料袋厚度不达标? 董金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约有三成超市塑料购物袋厚度不达标。农贸市场七成以上为超薄塑料购物袋。此外,生活中,卖蔬菜、水果、早点等东西的街边摊和流动商贩,免费提供的大多数是没有任何信息、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购物袋。 限塑执行难效果难评估 记者:连锁超市有偿用袋制度执行度高,但为何仍有顾客购买新塑料购物袋? 毛达:第一个是在缺乏明显告知和提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不会考虑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第二,塑料袋价格占顾客所购商品总价的极小部分,收费对消费者不构成一种经济压力。 记者:为何集贸市场始终无法有效执行有偿使用制度? 毛达:集贸市场一般由众多独立经营的驻场商铺组成,统一管理难度较高。 同时,议价买卖商品的形式,塑料购物袋的价格难与商品价进行区分,无法满足实施“限塑令”有偿使用制度的条件。不合格、更为廉价的塑料袋泛滥,商户没有积极性将商品和塑料袋区分销售。消费者对在集贸市场实施“限塑令”的期待本身也不高。还有,集贸市场中的商品普遍缺乏预包装,对塑料袋的需求多,对收费制度的推行构成压力。 记者:限塑令落实难点是什么? 王名:“限塑令”的第一份文件只规定了相关部委局的职责,未明确政策的整体实施应由哪个政府部门负责;“限塑令”只对塑料袋标准、收费提出了要求,未设定塑料购物袋的限制目标以及相关的实施计划,难以进行有效评估;对执行情况和效果,自2009年8月以来,一直没有任何信息,公众只能在生活中体会政策的影响。最突出的问题是超薄袋一直泛滥,农贸市场和个体商贩普遍不对塑料购物袋收费。这实际反映政策的内容和目标有误,相关行政资源也得不到保证。 修订限塑令或补充解释 记者:限塑令如何更好地推行? 王名:应明确各级政府执行和监管“限塑令”的总体责任部门,由其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的限塑工作,明确具体职责。其次,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限塑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调查,公开征集社会各方对“限塑令”的建议。第三,根据调查结果和已有工作经验,由中央牵头,制定《“限塑”行动计划》。第四,鉴于现阶段“限塑令”的目标、行政资源和实际执行情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可分阶段、有重点地加强限塑工作。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滥用塑料袋的危害和“限塑令”知识,影响消费者改变购物袋使用行为,并鼓励公众关注和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实施。 记者:调研表明限塑令执行力逐年下降,对此有何建议? 毛达:我认为,政府部门可考虑修改“限塑令”,以大幅提高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的最低售价,从根本上抑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或者要求集贸市场中的驻场商户不得提供塑料购物袋,顾客仅能在集贸市场管理者指定的地点购买塑料购物袋。这种措施能对滥用塑料袋起到抑制作用。或者出台“限塑令”的补充解释,规定凡是不能清晰区分商品价格和塑料购物袋价格商品零售场所,都暂时无需执行有偿使用制度,从而消除主要采取议价销售方式的集贸市场和某些个体商店长期大面积“违法”的状态。同时,政府部门应投入更多的行政资源,对“限塑令”的执行状况进行更强有力的监管,尤其要依法惩处一些没有执行有偿使用制度的购物中心或连锁经营的商品专卖店,因为相比集贸市场和一些个体商店,它们完全有条件执行“限塑令”。公众和民间组织也可以参与举报违反“限塑令”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