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集合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从2001年开始,我国农村地区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撤点并校”。应该说,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撤点并校对推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一些山乡及偏远地区,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撤点并校十余年,教育主管部门如何评价,政策是否将会有所调整?受到政策直接影响的群体——学生、家长和老师如何看待这一政策?曾经实施过相似政策的美国,又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关注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 针对近期媒体和民间对撤点并校政策的一些质疑,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 撤点并校发挥了积极作用 撤点并校始于2001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并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这一政策的大背景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退耕还林(牧、草)以及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同时,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提出更高要求,各地普遍通过适度集中办学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提高办学效益。 政策实施十余年来,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高洪说,从农村学生生均拥有的教育资源、农村学校的生师比、农村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农村学校开足开齐课程率等统计数据,以及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看,撤点并校发挥了积极作用。 许多地方程序不规范 农村小学的数量锐减,是撤点并校带来的最直接后果。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10年内减少了 52.1%。记者统计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从2001年到2011年,初中数量下降26.19%。 有农民反映,村里的小学原本不错,却被强行撤销,孩子们要去邻村的学校,不仅路途远了20多公里,需要坐校车去上课,教学质量还降低了。高洪表示:“如果情况属实,类似于这样的学校就不应该撤并!” “我们不回避现存的问题。” 高洪说,学校撤并后,农村学生难以就近入学,上学路程普遍变远,而保障又跟不上,造成了走读学生上学时间过长和安全存在隐患、寄宿学生寄宿条件差以及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并入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 近期举行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讨暨‘新教育、新农村’项目启动会”上,有学者拿出具体的调研数据,比如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增加 4.05公里,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等。距离增加会增加交通安全隐患,教育成本的增加则直接造成了农村孩子的辍学率上升。 高洪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工作简单化,硬性规定撤并学校时间和数量。从各地的布局调整规划看,许多地方撤并学校只注重规模效益,提出规模小于某一标准的学校就要撤并,或者提出多少年内撤并多少所学校,不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学生就学困难等实际问题,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减少过快。二是程序不规范,不征求意见采取行政手段强行实施。从各地的布局调整过程看,许多地方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普遍没有规范性程序,不征求群众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意见,致使部分群众对撤并学校不满意。三是地位不确定,一些还有需求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逐渐萎缩。由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在布局调整中的不确定性,许多地方不愿改善其办学条件,忽视小规模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师配置,使得一些家长担心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不能保障教学质量而陆续将孩子转出,加速了这些学校“自然”消亡。 当前要稳定现有布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将走向何方?继续实施,还是暂时停止? 高洪说:“鉴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量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和学校撤并后出现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以及学校数量要与学生数量相匹配的需要,当务之急是稳定现有布局,解决突出问题。” 稳定现有布局有3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保障所辖区域内学校数量要与学龄人口数量相匹配。二是避免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农村中小学撤并,要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制学校条件等,不具备条件的不能撤并。三是做好可能出现的自然消亡型学校的准备工作。“稳定布局不是对过去布局调整工作的否定,而是将好的方法坚持做下去,有问题的地方及时进行改正。”高洪表示,合理布局的标准,就是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学质量与方便学生入学的关系。 解决突出问题要认真做好3件事:一是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大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卫生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力度,保障寄宿制学校特需的运行经费,加强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二是建立学生集体上学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密切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避免学生乘坐不安全交通工具。三是通过新建、拆分学校或分流学生等方式逐步消除已有大班额现象。 “当前特别要进一步明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工作程序。”高洪强调,要建立布局调整的听证和公示制度,充分听取学生家长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意见,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程序确定可以撤并的学校,要先建后撤。 对于没有撤并的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高洪认为,要下大力气把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建设好,充分发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心学校统筹资源的作用,确保生均公用经费足额拨到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配备合格教师,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在确保校舍安全的情况下,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办学标准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配置教学仪器设备和信息化远程教育设施。采取信息技术以及县镇和中心学校教师走教、支教志愿服务等方式提高教育质量。高洪说,这并非权宜之计。